灯笼历史渊源流长“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灭了回家睡。”这句民谣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。在古代没有电力的时候,灯笼就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工具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。上至皇家贵族,下到黎民百姓,无一不崇尚灯笼文化。我国考古学家、东北师范大学考古学教授魏存成介绍,据各国历史学家考证证明,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,它不仅用于照明,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,其精美的造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以皇家宫廷灯笼的艺术价值为。精美的雕刻花纹、流畅的线条、饱满的造型,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。中国的灯笼,不但有优美的线条和雕刻图案,还配以中国的方形文字,结合历史人物画像、传说当中的神像、以及神州大地的山水图案,使自然和人文观念融为一体,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影响了整个世界,中国灯笼也为世界的历史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中国灯笼,对于东方国家的意义就更大了。由于地理条件,亚洲国家和中国在很早以前就通商往来,直接学习到了中国的灯笼文化,就是在现代他们的灯笼设计也没有脱离中国文化。 灯笼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,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。而灯笼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也被炎黄子孙继承和延续着。可以说,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,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,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。 如今,人们基本不需要用灯笼照明了,但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。现在人们对于灯笼的需求有了新的品位,传统工艺的灯笼是人们收藏欣赏的佳品,中西方的艺术家对中国的传统灯笼都情有独钟。他们不仅喜爱传统灯笼的造型,并为其精湛的工艺所折服。1997年,一件清晚期红木宫灯在嘉德拍出1.1万元;2002年,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,一对清代套料宫灯以7.92万元成交,灯笼收藏已经深入人心。 今年1月1日,人们翘首企盼的南湖公园灯展正式开展。本次灯会展出面积20万平方米,耗资600余万元,是长春市有史以来规模的灯展,南方花灯、北方冰雪彩灯一同亮相。60余件来自于四川自贡的彩灯、“新年钟楼”花灯和1000多对红灯笼,把园区装扮得喜气洋洋。灯展结束后,这些灯笼将被有关单位收藏。一位工作人员说:“如今灯笼也成了收藏品。” 灯笼文化期待发扬成都广顺灯笼旗帜厂里都能买到漂亮的灯笼,但品类稍显单一。在很多灯笼销售市场只有几种灯笼:有用灯泡照明的手持塑料灯笼,用一些卡通或者吉祥动物的形象,配上一些“招财”或者“平安”的字样,一般一个在12元左右;还有小一点的纸灯,一般在3元左右;再有就是用绸或布做的大红灯笼,这种灯笼按尺寸销售,直径有0.8米或2米的,一对一般售价在35元到65元。一位前来选购的消费者感叹:“灯笼的种类越来越少,现在的灯笼也做不出新款式了,几乎年年就是这几种样式。就拿塑料的卡通灯笼来说,哪年是什么生肖,就把灯上的装饰换一下,太没新意了。”虽然现在过年过节时还有人购买灯笼,但是其中的文化形式已经变异。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,现在过年过节时打灯笼的少了,纸糊的灯笼也被各种造型的塑料灯笼取代,灯笼里用的蜡烛也换成了电灯泡。虽然灯笼这种物体不会消失,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却日渐被人们淡忘。 在喜爱灯笼的人群中,几位年长告诉记者:“我们时常会记起童年时的画面:春节、元宵节打着纸糊的灯笼在村子里嬉笑玩耍,黑夜里的灯笼特别好看,睡觉前还恋恋不舍地把灯笼悬挂在家门口”。 但是,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,打灯笼这种表达吉祥、喜庆寓意的民俗活动形式,似乎已慢慢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片断。省协会的专家认为,传统的纸扎灯笼起源于乡村,做工复杂,成本高。由于利润驱动,许多人不愿做。再就是很多灯笼制作老艺人去世,一些靠手把手教的灯笼制作工艺失传。因此成本较低、做工简单、造型固定的塑料灯笼越来越多。但是,吃元宵等体现春节文化的民间习俗,可能会随着城市发展而有所淡化。而那些费时、费力却充满智慧和想象力设计出的灯笼就是收藏家们眼中的精品了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